沐鸣2平台已注册入口_“黑天鹅”和“灰犀牛”夹击下 中国装备制造业
“如果用一个颜色来形容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外部形势,我想用‘黑灰色’来定义。” 在日前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0)”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库(下称机工智库)研究员司建楠作出上述表述。 她认为,新冠疫情像“黑天鹅”,国际贸易形势就像“灰犀牛”。 在这种外部环境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接续受挫、断层、颠覆与重构。 双重夹击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问题也更加凸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被放大。 从医疗装备看,国内ECMO等医疗设备需要的芯片、传感器和阀门等,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光栅尺、编码器、精密轴承等,航空航天的大型航空发动机,仍需要进口。 新冠疫情给今年的全球制造业带来重创。 一季度,日本的制造业景气指数(BSI)为-17.2,降至2011年以来新低;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2%,呈断崖式下跌;4月,美国纽约州制造业景气指数大幅下降至-78.2,为历史最低水平。 司建楠称,新冠疫情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主要在供应链环节,表现在:客户的违约风险上升,在手订单延期;国际需求下降,新增订单减少;原材料、关键配件进口受阻;国际物流运输成本上升;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海外工程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中美贸易摩擦这只“灰犀牛”,则影响中美、日韩、马来西亚等产业链的重建。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称,按美方统计,今年一季度,美国对中国出口制成品为109亿美元,预计全年为436亿美元。 “在制成品中,美国往年对中国出口额最高的波音飞机,今年一季度几乎为零,美国对华汽车出口也下降了47%。”赵秋艳称,这也与美国对高技术实施严格出口管制、限制对华出口有关。 美国并未丧失制造业优势,仍具有极强的产业控制力。 机工智库研究员陈琛称,据机工智库的研究,美国制造业供应链中的非本土增加值仅占10%,自给能力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日本。相对而言,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中的非本土增加值占比较高,为20%,自给能力排名第七。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体系看作一个微生态,借助生态外养分越少,那这个生态拥有的内循环系统就越强,对整个微生态的稳定运行就越重要。”陈琛说。 根据机工智库的调研,在全球一体化及分工模式革新的今天,美国在半导体、软件、航空航天、医疗设备、服务机器人(13.160, -0.05, -0.38%)、增材制造等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产业控制力。 “这种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原创和核心技术上,更是在技术链、价值链乃至产业链上。”陈琛说。 他认为,美国通过“标准规则先行、基础能力控制、价值单元链控、平台软件支撑、创新生态驱动”这五个方面,且层次递进并互为基础,来构建和保持产业链控制。 陈琛建议,中国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引链、布链、串链、延链、强链”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 据陈琛介绍,“引链”指的是实施“重点竞争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聚焦高铁、电网、通信等优势、特色产业,参与并主导相关行业国际标准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反映中国技术要求,以标准确保中国重点领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和控制力。 “布链”是针对中国产业链短板环节,特别是由于某些产业基础能力不足而严重依赖于国外的环节进行布局,防止关键环节被长期“卡脖子”。 陈琛建议,在“布链”环节,加强基础研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的成长提供应用机会。 “串链”是鼓励企业联盟竞合,以满足行业关键需求为目标,整合产业链上关键价值单元,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培育创新链舵手,在深化合作的同时,通过制定标准规则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陈琛称,“延链”在于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基础能力和平台建设,加强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四基”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链的配套与延伸,培育以一批软硬结合“两栖型”企业链主企业,主导中国产业链发展。 “强链”是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陈琛称,在“强链”环节,应围绕原始创新,打造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先发优势,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让企业原意投入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