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怎么样_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构建与制造业强国相匹配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近年来,“大国工匠”的称谓也在全社会广为传播,这既是全社会对杰出技术工人的褒奖,也是对这一群体突出贡献的肯定。

我们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各行各业都有技艺不凡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他们成为实现制造业高端设计、精密工艺,乃至技术路线的极其关键的一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大国工匠”具有深层次内涵

工匠一词存世已有两千多年。《庄子·马蹄》认为“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说文》注释:“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辞海》将工匠注释为“手艺工人”。“匠”在汉代以后成为主管建筑工程的官职名称,如“将作大匠”“少匠”等,以后演化为对技术工人的尊称。显然,工匠的历史比工匠之词的出现不知要早多少年,获得族群的公认,同时在物质分配上得到优厚的待遇,这使工匠钻研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由此得以长期从事本人擅长的专业工作。

笔者以为当今对工匠一词广义的理解应该是,泛指一生或长期从事产品(包括工业品,农、林、牧、渔产品等)制作和提供服务的人。如木匠、瓦匠、铁匠、钟表匠、缝衣匠、教书匠等等。广而言之,从事制造业的工程师、技师都属于“匠”的系列。历数千年,由无数的各行业工匠创新实践形成了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追求卓越,这些精神同样早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杰出工匠追求的至高境界。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机械修理工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斯蒂芬森(矿工)发明了“蒸汽机车”,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源于工匠之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匠齐纳布·格拉姆发明了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动机,开创了电力工业。没有能工巧匠的支撑,一系列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发明创造不可能实现。我国商周青铜器从冶铜、造型,到制模、浇筑,各道工序各个环节,如果没有工匠的纯熟技艺和统一指挥下的相互配合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没有工匠的奇思巧手,很多科学探索无法进行,许多科学梦想只能停留在大脑里。换言之,在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工匠体系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杰出工匠的作用显而易见。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古代工匠在实践中实现的四大发明,成了推翻西方封建社会进而催生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具根本意义的技术因素。

需重新审视工匠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大国工匠”在现实中的实例也有很多。赵正义是农民工出身的科学家,其六七十万言的技术专著——《装配式混凝土塔机基础》,最近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突破世界性技术难题、世界首创的完整新技术体系——“赵氏塔基”。通过这部书,赵正义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确立了装配式塔基发明者的地位。

“赵氏塔基”广泛适用于建筑、电力、信息、石油、军事等领域,仅在我国建筑业推广,每年直接经济效益61亿元,每年节约水泥196万吨、钢材33万吨、砂石料1030万吨,消灭混凝土垃圾725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推广到27个省、市的130多个地区。

这位40多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建筑工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没用国家一分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技术创新,这无疑为什么是“大国工匠”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范例。

深入思考“大国工匠”在现实中的实例,对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夯实制造业强国的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要求,必然形成从事同类生产活动优秀工匠之间能力的良性竞争。由无数工匠在实践中发明的各种新技术,让古代中国的综合国力长期雄踞世界之巅。但是,几千年来,杰出工匠这个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精英群体,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工匠阶层社会地位低下。时至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评价工匠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的新的社会观念清除障碍。

加速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必须承认,我们是缺席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后来者。但制造业的技艺不能缺失,更不能落后。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曾表示,各行业的各生产环节的劳动者最有条件有能力以创新破解所面对的技术难题,成为推动物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动力。这种发轫于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原动力,是未来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构建与制造业强国相匹配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理论依据,加强顶层设计。把推动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纳入国家行政管理范围,相应部门设立推进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专门机构。

二是建议实施“‘大国工匠’千人计划”,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加大对“大国工匠”的扶持力度。打通“大国工匠”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最后一公里,为他们登峰造极搭设天梯。

三是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场域”建设势在必行。加强小学、中学、大学的劳动技能教育,纠正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技术工人的工匠意识,免费为各层级的技术工人提供培训,完善再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提供系统的技术培训,补齐文化技术知识短板;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使工匠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四是完善并健全技术工人职称评价体系,使工匠的技能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更多认可。

五是制度创新。完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金字塔的顶层结构,彰显我国的“大国工匠”特色。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