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官方在线客服_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中国制造业如何推动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基本方针,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质量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竞争,因此要坚持走质量为先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进入新常态以来,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和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峻。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多难环境 在国际环境层面,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竞争的双重挑战正日益加剧。当前,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全球制造业变革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 美欧发达国家纷纷以振兴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工业4.0战略、工业互联网战略等重振制造业雄风,企图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竞争制高点。同时,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工厂、可穿戴设备等新一轮高端制造产品和装备正迅速引领全球市场,而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多数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近年来发达国家为吸引制造业投资、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大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财税、人才、水电、基础设施等优惠政策。尤其是美国计划实施的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制造业成本,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回流和全球制造业投资,使美国制造业优势得到重构。德、英等欧洲发达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因此,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综合要素成本与中国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人力、土地、环境、能源、资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在华跨国公司制造业加快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进行加工贸易转移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供应链和服务企业也相继转移。从笔者近两年对长三角、珠三角的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优势下降,困难明显增多。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始终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大短板,也无疑犹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长期从事加工制造,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导致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生产工艺落后、缺乏研发设计投入、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 笔者曾调研过浙江一家为跨国公司贴牌的加工贸易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外部市场大幅萎缩,这家企业试图建立自主品牌和自主渠道,但同样一件体恤衫,贴上跨国公司的品牌市场价大约在700元左右,而以自己的品牌出售仅卖80元一件,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 此外,制造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先进产能供给不足,落后淘汰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产品结构失衡带来了大量的境外购物和海淘产品,国人到法国去买香水、化妆品、LV包;到德国去买锅、小电器、指甲刀;到日本去买电饭煲、马桶盖;到意大利去买服装、箱包等等。 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既是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当务之急。 第一,以提高原创研发设计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重点,推动创新战略从跟踪模仿向引领跨越转变。近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2016年GDP达到744127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同时我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创新路径将发生战略性转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应集中国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攻关并取得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升级。经验证明,工业设计对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芬兰绝大部分传统产业使用创新设计,其中纺织服装和皮革、家具、玻璃、制陶行业等传统产业有80%以上使用设计师,金属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电器零部件、橡胶和塑料制造、汽车制造、健康、食品、等产业有50%以上使用设计师。而据调查,广东省在使用工业设计的企业中有90%改善了企业形象,80%开拓了新的市场,70%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利润的40%来自设计。 第三,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目标营造创新生态。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为“众创”提供了技术支撑,使“人人都是设计师”变成现实。应树立开放融合、包容试错的创新理念,加强众创平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在税收、房租、设备开放、创业辅导等方面加大优惠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学院,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规范推广“众包、众筹”等新模式,降低“双创”成本和风险,让草根创业生生不息。 第四,以“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为目标,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企业生态环境是否好,关键看中小企业是否有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为此,应切实加强体制创新、破除垄断、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放宽准入等方面的宏观环境改善,提供有效制度供给,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