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2_推动高端装备转型探索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窗口机遇期。德阳市政府审时度势,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找准比较优势,紧扣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推动装备产业强力突围崛起。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工业之母”,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享有中国“重装之都”盛誉的德阳市在全国装备制造业陷入“寒冬”的困境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为重装这一传统主导产业注入质量发展活力,成功转型崛起。德阳市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德阳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德阳生产了全国60%的核电设备、30%的风电设备、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钻机出口额多年居国内第一。但是,核心技术缺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以及工程成套能力低等质量问题始终是德阳装备制造业的软肋。2014年我国制造业的“寒冬”来袭,德阳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凸现,面临的质量瓶颈约束日益加剧:第一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德阳装备产业以传统火电、水电和冶金化工为主,国家重点支持鼓励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智能装备、航空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涉足较少。第二是基础制造环节薄弱。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导致部分装备在技术可靠性、能耗指标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多,不少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一些特种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第四是工程总承包能力低。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窗口机遇期。德阳市政府审时度势,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找准比较优势,紧扣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推动装备产业强力突围崛起。 一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深化质量强市、强业、强企“三强战略”,全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开展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和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实施卓越绩效孵化工程,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分级孵化培育机制,打造质量领先优势。 二是实施“技术提升工程”。构建3大创新体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35类155条,激发创新活力。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和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高端装备“走出去”。召开《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筹建“国家发电设备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促进高端检验检测技术集聚;确定2016年内引进100名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活动,促进高端技术人才集聚。 三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出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化区域行业品牌建设,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装备电缆及电气配套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及全国油气装备制造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深化产品品牌建设,开展四川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德阳造”知名品牌舰队。 四是实施“标准提升工程”。打造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先导型服务业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围绕标准化技术架构建设,联结行业先进力量,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促进企业由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转变,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和转型升级新通道。 德阳市政府紧紧抓住质量这个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推动“重装之都”迸发新的发展活力。2016年上半年,德阳市GDP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改变了长期以来“经济总量排位靠前、增速排位相对靠后”的局面;长期陷入困境,多次濒临破产的德阳重装“老字号”——中国二重重获生机,生产向好,前三年连续巨额亏损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东方电机成功迈向“一带一路”,收获有史以来最大订单,约合人民币17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以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等显著特点,被喻为“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德阳市推动高端装备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对我们如何因地制宜,贯彻质量强国战略,探索符合区域和行业实际的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是质量提升是质量强国战略的第一要义。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差距,制造业整体水平尚处于产业经济学中“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底部区域,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牌附加值低、部分企业质量责任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甚至一些领域基本的符合性质量问题仍大量存在。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制造业每年由于直接质量原因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这一客观事实。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最直接、最迫切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总体水平。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夯实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宏观引导和执法监督;要求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瞄准产品质量的国际标杆,狠抓质量攻关,实现产品质量跨越提升;要求各类质量专业机构发挥服务支撑作用,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特长,积极为企业质量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专业服务,共同推动制造业质量水平快速提升。 二是技术创新是质量强国战略的直接动力。制造业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装备制造所需的特种材料、关键零部件、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等长期依赖进口,以致陷入接续引进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最大阻碍。因此应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发生的方向和重点,找准关键领域,出台技术和产业规划路线图,制定阶段实施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加强先进基础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养各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三是品牌价值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产品品牌知名度极低,出口产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只能收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如何推动外贸发展转型,从贴牌生产到贴“中国牌”,成为品牌的输出者?今年8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防科工局印发《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信息共享、活动推进3个平台,完善质量和品牌标准、计量、技术保障、认证认可等4个体系,以及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质量技术攻关、品牌护航、全产业链质量品牌协同等6大行动,对中国装备品牌化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各行业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标准水平是质量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础。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依据。标准水平的高低决定产品质量的优劣。当前,我国标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表现在:标准结构不尽合理,完整性、协调性不足,劳动、安全、卫生、环保和原产地保护等领域的标准比较欠缺;标准技术水平偏低、市场适用性较差;标龄过长、标准老化现象严重;强制性标准的范围过宽,与WTO/TBT协议的规定不相符合等等。我们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不仅要完善自身标准体系,而且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鞭策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同时,要强化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引导企业,提高标准化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标准,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龙头,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