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代理_以标准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强调通过标准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工程,值得特别关注。 从世界范围看,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本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掀起高端制造回归与低端制造转移的浪潮,制造业再度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主战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值得注意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引领作用强、影响力大等特点,往往成为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关键点。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纵观这些国家经验,标准化工作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并且,德国除了在国内及欧盟层面推广工业4.0标准化工作外,还积极在国际层面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与工业4.0相关的咨询小组。 从我国国情看,为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去年5月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要求,需要配套相关政策法律、规划及标准。其中,标准具有指导、规范和引领作用,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去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标准工作改革的全面启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发布,响应了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号召,同时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在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高铁装备等领域发展迅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依旧滞后,大量高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标准化工作相对落后。虽然我国也在开展标准化工作,但是标准并未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标准制定无法满足装备制造业实际发展需求。我国国家标准制定时间大约需要3年,更新速度也较为缓慢,“标龄”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现行标准存在大量交叉重合问题,企业执行难度较大,实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国内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虽然我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装备制造业国际标准数量并不多,国际上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也不高,与此同时相关标准缺少双边或多边互认,中国在全球装备制造标准领域依旧缺少话语权及影响力。 用好标准化资源,推动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立足服务技术创新,用好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优化完善标准体系,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提升标准质量,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的作用,推动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融合发展,同时做好标准之间配套衔接及国际互认工作,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关键环节,以及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创新完善相关标准,让标准成为产业转型的先导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能、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硬性约束,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参与创新及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支持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