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2登录_让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产业新高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对河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承接北京疏解出来的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现绿色崛起;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扩大就业,并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说起来,河北是我国一个传统工业的大省,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占到工业的80%。而这些普遍属于高耗能产业,其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而产生的增加值仅占52%。从全国来看,河北每年消耗全国1/12的能源,却仅创造出全国1/2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34的财政收入。在资源能源趋紧和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的双重压力下,河北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河北这些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日益严峻。以钢材出口为例,今年6月欧盟决定对中国钢丝绳现有关税延长5年;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钢材消费国,从2014年11月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碳钢和合金钢丝征收高达110.25%的反倾销税。而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提出“5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仅河北就要压缩6000万吨。据测算,完成钢材等压减任务将涉及106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河北迫切需要发展附加值高且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与原有产业相衔接。

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河北近年来开始注重发展以消耗钢材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并将其作为战略支撑产业精心打造。而在笔者看来,未来借助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是河北寻求新的战略突破的出路之一。

基础与优势

理论上讲,信息、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物质与能量资源的依赖相对减少,对信息资源依赖则不断增加。因此,增加信息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物质能量资源的消耗,是河北转型升级的关键。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北京的产业转移将给河北产业带来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契机。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河北借此把部分装备制造业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基地钢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生产力发展具有继承性。在产业发展上,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才能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全球一半的钢铁都出自中国,而河北又位居我国钢铁生产的首位,这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粗钢产量18530.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52%。但是,由于采用的是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钢的能源消耗占河北省使用量的60%,而给全省提供产值利税却仅有20%。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则将为河北将部分装备制造业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注入新的优质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从而为京津冀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

河北装备制造业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借助于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的输入,有可能转型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其“高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融合;其次,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最后,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目前,河北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钢铁装备、煤矿装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其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2010~2014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

事实上,中国装备制造总体规模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3,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电力装备的制造总量大约占世界的61%,造船工业占世界41%。而电力和船舶装备制造恰恰是河北重点发展的领域。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借助于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的输入,将极有可能推动河北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转型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数据中心即将建成信息服务业发展添助力

大型数据中心机房是支撑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的基础设施,是云计算、大数据业务、物联网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

目前,河北正在兴建的大数据中心机房,预计将于2016年投入运营。大数据服务中心的建立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市场分析,并为河北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支持。

具体来看,按照规划,河北的大数据中心将面向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为各类客户提供标准化、个性化以及相关增值等信息技术(IT)专业服务,涵盖高端数据传输服务和高速接入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是我国北方区域规模最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服务中心还将为河北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实现人机互动以及3D(三维立体)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等,助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使河北顺利实现与京津的协同发展。

问题与建议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减少污染,同时还可以节省资源的消耗。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度上,特别是体现在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上。

而在具体的发展步骤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将目前的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为智慧制造;进而通过创新技术和品牌逐步使之处于价值链高端,掌控整个价值链的定价权;最后再由智慧制造进一步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生产服务的网络化。这也是实现装备制造业走向智慧制造的过程。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河北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北京的优质资源通过疏解注入到河北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业,才能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飞跃。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推动生产服务业发展

依托于河北现有的优势产业,高水平的大数据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理论上看,以往生产服务业内生于企业之中,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附于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逐渐与生产企业相分离而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企业,为整个社会生产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一个与企业分离后又与生产性企业密切融合的过程。使制造环节在企业产值中的比重不断趋于下降,而来自于服务环节的收入不断提高。因此,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种生产性服务企业必然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这也为河北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到2017年,产业对接协作作为三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集中力量先行启动并率先突破。

回顾过去,河北的制造业发展虽然比较突出,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而如今,应该看到,依托于河北现有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的大数据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原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基础上,融入大数据时代。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将大数据运用到了工业生产中,例如通过建立连接工业数据库的网站,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就可以找到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种族和年龄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状况,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美国钢铁业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电脑化,改革管理流程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其钢铁业从70年代的夕阳产业发展为90年代竞争力强大而持续的增长产业。因此,河北目前正在建立的大数据中心,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服务,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巨大潜力,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型的智慧工厂,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建立无障碍流动机制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建立使三地人才无障碍流动机制,从而使河北能顺利吸引所需要的人才。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人才为核心的各种资源聚集在北京,加大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落差,而经济发展落差进一步造成人才等资源在首都的加剧聚集和沉淀。京津冀区域合作尽管历经30多年,在这方面却一直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实践证明,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还是大数据中心的建立,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量人才。而大批人才却滞留在北京,大量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高端人才在北京存在着快速的精神损耗,而河北人才却极度匮乏。

对此,笔者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打破京津冀之间公共服务存在的鸿沟,实现人才等各类要素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自由流动和迁徙。要激励人才从北京流动到在河北地区,就必须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予以配合,精心设计薪酬福利系统,建立人才无障碍流动机制等,才能使河北顺利吸引所需要的人才。

以市场化融资为主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市场化投融资减轻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将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成高端装备制造业保驾护航。

由一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除了需要创新型人才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辅助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资金在京津冀区域中顺畅融通。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分灶吃饭”的财税政策激励各地区追求本区域发展而忽视相互间合作,产业对接存在的障碍和公共服务存在的落差使空间不平衡十分严重。大量资金集中于北京,很难向津冀流动。

对此,笔者认为,解决之策就在于市场化投融资。其核心在于: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使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参与者多元化,运营参与者多元化。只有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才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并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在可靠基础上。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