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2_聚焦中国装备“走出去”:融资“跳板”莫成“短板”
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新闻中,“金融支持”这一关键词从未缺席,近半年来尤其如此。 去年12月24日,今年1月28日、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三次部署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工作。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也指出,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服务要同步跟进。这些都说明,金融服务已成中国装备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竞争力,解决贷款利率过高、手续繁琐等问题已势在必行。 装备走出去,拼产品质量,更拼融资能力 “我们的火车头能驰骋23个国家地区,除了自身技术实力,也离不开资金支持。”中国南车资阳机车公司总经理陈又专说,2007年至今,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分行持续对他们发放低息贷款,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至少30%,8年共节约3000余万元利息支出。口行的低息贷款缓解了南车资阳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局面,助推他们累计出口700余台机车,并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机车供应商。 像南车资阳一样,中国装备走出去多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其基本特点是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 据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介绍,装备走出去,项目成功越来越依赖财务金融解决方案的支持。“方案由可以业主自身解决,也可由工程建设承包商负责。由于目前缺电的国家绝大多数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资金短缺。这种情况下,金融解决方案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 在金融解决方案中,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了出口装备的性价比,也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要谈判砝码。 “中国装备的出口市场多在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向买方提供优惠贷款对于装备走出去就特别重要,甚至决定着竞争优势和谈判的话语权。”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公司执行副总裁刘军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装备出口主要拼价格、质量,新世纪后融资能力渐成商务谈判的底牌。“我们在非洲的优惠贷款规模大、反应快,额度甚至高于日本、欧美,这也成为近年中国装备得以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的关键所在。” 融资贵是走出去第一道坎,银行审批手续多、时间长等造成的融资难是第二道坎 中国装备走出去,金融服务是“跳板”,也是“短板”。“‘银企抱团’可不是那么容易,有时我们的银行还会拖后腿。”不止一家装备制造与外贸企业如是说。 融资贵是企业走出去不得不面对的第一道坎。目前,日元的长期出口信贷利率是1.99%,美元为3.31%。而国内商贷最优惠利率要比经合组织成员国高出至少两三个百分点。 “现在商务谈判一般包括两个标的,一是产品价格,一是融资成本,中国装备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可能最低,但融资成本却往往最高。”一位企业负责人回忆,几年前在赞比亚与日本财团竞争一个大型供水项目,日本财团提供2%的买方优惠贷款、保费减免,而我们的商贷利率要3.8%,保险费率则高达7%,“融资方案差别太大,最终日本财团拿到的项目规模是我们的3倍。” 近3年,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优势也在消减。中非建设副董事长曹保刚告诉记者,非洲不少国家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优惠贷款。“尼日利亚的财政部长一见我就问,世界银行能提供1.5%的贷款利率,为什么中国的进出口银行却要2.5%?” 银行审批手续多、时间长甚至额度有限造成的融资难,则是企业走出去面对的第二道坎。刘军回忆,2004年企业曾在北非投标一个铁路装备出口项目,可因贷款审批迟迟没完成,最终花落别家。 企业普遍反映,目前融资审批程序繁杂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导致项目融资落实时间长。在走出去实际操作中,从项目洽谈阶段起就涉及资金落实问题,但因涉及融资审批的部门很多,金融机构也不能独立决策。据介绍,国外财团融资最多3个月就完成,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商贷审批需要半年,进出口银行的审批流程更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企业建议,支持装备走出去,需要减少行政审批部门和报批环节,放权给企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废除没有必要的、有违市场经济原则的许可证、支持函、批准文件等。 此外,还要加快银行走出去步伐,特别是扩大政策性金融的规模和机构数量。“我们只有进出口银行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又有限,却有数以千计的企业、成千上万的项目排队申请优惠贷款。”一家装备出口企业负责人建议,国家不妨多设立一两家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既可借助海外渠道融资,也应深化改革,实现融资贸易便利化 5月15日,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完成了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建筑公司全部股权的交割。令业界惊奇的是,这笔收购中国交建仅花了9.53亿澳元,远低于此前宣称的11.5亿澳元。一块有10家跨国企业相中的肥肉,为何低价卖给中国企业? “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最短时间内以低成本支付收购资金所显示出的超强融资能力,是我们的并购优势。”中国交建财务总监傅俊元揭开谜底:4月14日,中国交建在海外成功发行11亿美元的高级永续资本债券。3.5%的票息是亚洲企业发行美元永续债历史最低收益率水平,也是2011年以来亚洲企业发行过的最大规模美元永续债,“走出去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包括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获取低息的境外融资。” 面对重大装备采购金额大、发展中国家很难“一掷千金”的现状,不少装备企业开始像中国交建一样,涉足融资租赁服务,既能解决装备企业“卖不出”的烦恼,也可消除下游企业“买不起”的郁闷。 不过,更多企业呼唤,“走出去”还需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以实现融资、贸易便利化。 ——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再多一些,费用再低一些。来自中国机械设备工程公司的谢克说,装备走出去大量项目集中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国内政策性商业银行在大额中长期融资方面加强产品创新,同时强化政策性保险的功能,适当拓宽承保范围、提高额度、降低保费。 ——妨碍跨境资金流动的政策应适当调整。不少企业反映,走出去势必要求国内外资金流通一体化,但现在外汇管理上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结汇过程繁琐,也增加汇兑风险。企业建议,在一些上市公司里开展自由结算试点,允许企业直接通过商业银行结算国内外资金,同时要明确规定资金禁入股市、汇市、期货市场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尽早结束海内外资金使用“两张皮”的情况。 ——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的金融话语权还更强些,特别是要让政策性金融服务成为装备走出去的优势。“不少海外重要项目中,常能看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日本财团的身影。他们贷款的商业营利性并不强,而是为具有战略意义、前瞻性的项目服务,中国的政策性贷款也应发挥类似作用。”曹保刚认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走出去中还需要发出更大声音,一是有利于体现大国地位,二是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三是为中国装备及中国标准走出去铺路。 也有企业建议,国家应对代表“中国制造”先进水平的企业或品牌摸底,建立信用目录,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国有金融机构给予低息、低保费等走出去专项融资优惠。 “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无疑会为亚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极大的支持,中国装备将拥有一个更大更新的‘出海’平台。”王计说。
|